藥醫不死病,醫治有緣人
中國有句古話:“藥醫不死病,醫治有緣人。”雖然這句話現在看起來其中多少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我們還是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其中對待疾病的道理。
臨診中經??梢钥吹竭@樣的現象:兩個年齡相似的人,相同的性別,體質也基本差不多,感覺到身體不太舒服,去醫院做了若干檢查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來。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他們找的是相同的醫生,醫生給了他們基本相同的治療調理方案,但是后可能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當然了,這兩個人的體質也肯定存在一些微小的差異,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這個沒有得到康復的人,他不懂得“三分藥七分養”的道理。
疾病往往是由于憂患生于內,勞苦傷其外,生活無規律,感受到外界病邪等導致身體功能失去平衡而產生,這時單純依靠藥物強行恢復生理功能平衡就認為徹底治好了,但其實并沒有改變致病的根本因素。
明朝名醫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鑒》中有段話:“如初發病尚輕淺,亦有不藥而但以靜養安樂而自愈。稍重者,治需百日或一年,煎百劑……便可斷除病根。至于再發便須三年為期。
此三年間,起于色者節欲,起于氣者慎怒,起于文藝者拋書,起于勞倦者安逸,起于憂思者遣懷,起于悲觀者達觀,如是方得除根。至于三發,則不可救矣。”
中醫一直認為,治療手段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對于越重的病對病人自身的調理要求就越高,如果一味追求貴藥新藥不如及早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