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騎車健身
騎車健身已不再是一個問題,怎樣騎車更科學更健康才是問題的關鍵。
在昨日下午舉行的“自行車騎行與健康”國際論壇上,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安妮·拉斯科博士給出的答案是,騎行的健康效果取決于強度,而非時間。換言之,騎車健身,騎得快要比騎得久更重要。
越快越好?
安妮博士引用了一個實驗數據。對18411名護士所作的調查顯示,自行車比步行更能控制體重。在一組對比實驗中,之前從未接觸騎車的護士在騎車健身后,所減輕的體重遠遠多于不參加鍛煉或者步行鍛煉的對象。但這并非一勞永逸,在停止騎車健身后,參與調查的護士體重明顯反彈,甚至反超鍛煉之前。
安妮發現,一定速度的騎行有利于延年益壽。快速騎行者的平均壽命,比低速騎行者高出5.3年,比中速騎行者高出2.9年,女性的這兩組數據分別為3.9年和2.2年。安妮認為,在相同條件下,騎行速度比時間更能決定鍛煉效果的好壞,“因而騎得快要比騎得久更重要。”她提出,理想的騎車時速應為19公里/小時,“這樣的鍛煉效果明顯”。
騎車健身是否越快越好?國內學者對此觀點有所保留。上海體科所體質研究與健康指導中心主任劉欣認為,對上海市民而言,理想的健身車速為15公里/小時,“再快的話,一般市民難以承受。”
越多越好?
在國際體育科學界,自行車健身屬于“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活動量每周5天及以上,每天20至30分鐘的中等體力活動。不過安妮卻認為,要保持標準體重,這樣的活動量還不夠。“每天好能進行60分鐘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包括走路和騎自行車。”而在步行與騎車之間,她更青睞后者,因為“走路可以慢悠悠地踱步,而自行車慢下來就很難掌握平衡,所以會迫使你保持一定的強度。”
如何安排每周的健身計劃?美國自行車超級馬拉松協會理事、高級教練約翰·休斯開出了一劑每周騎行3小時的“猛藥”:半小時耐力騎、半小時放松騎或低強度騎行。在兩三天內集中完成一小時高強度騎行,剩下的1小時用作伸展拉伸訓練。
如果“練”有余力,約翰還安排了周末“加餐”,要求健身者進行2至4小時訓練,以提升健身者的耐力。盡管看上去有如專業運動員的訓練計劃,約翰卻反復強調,這一計劃適用于“不是專門參加比賽的自行車愛好者”。
騎車就好!
如何讓人們喜歡騎車,這成為自行車健身領域中棘手的問題。昨天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申城受訪市民中,選擇自行車出行的成年人為22.1%,在職成年人僅16.9%。安妮博士在報告指出,美國的狀況更不容樂觀,在16歲以上的人群中,僅0.5%選擇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而女性不足0.1%。
人類對科技的依賴,以及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的普及,自行車離人們生活漸行漸遠。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朱為模告訴記者,美國人過度依賴汽車出行,私家車出行的比例高達總人次的86%、總里程數的91%,而步行只占總人次的5%與1%。
汽車、摩托車以及助(電)動車之前的“代步”,到如今的代“騎”,這一風潮正從歐美蔓延到中國。據論壇公布的數據,中國助(電)動車的生產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每年區區幾千輛,飆升到2007年的2100萬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購買快速、省力的助動車。
自行車越來越少,肥胖發生率卻越來越高。據朱為模介紹,超過一半的美國人體重超重,22%的美國人被界定為肥胖。80%的肥胖成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
“中國不能走這樣的老路,不能仿效成為汽車上的國家。”劉欣呼吁道,而安妮博士則對上海的自行車道很感興趣,“我希望美國也能復制這樣的道路,讓更多人走出汽車,踏上自行車。”
總結:看完上面這些方法,我想愛健身想減肥的朋友有福啦,只要大家依照上面介紹的那些方法正確的去騎車,那么你會享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快試試吧。(作者:小樹、趙博、夏曉懿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