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我們常常聽說“血氣”這個詞,卻很少有人知道究竟什么是血氣。血氣是中醫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人體的能量,而血液是供應能量的基礎,因此血氣和血液在一定程度是成正比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醫是如何調養血氣的吧。
國醫養生 教你從黃帝內經中學養血氣
大師手記
歷代醫家不知《內經》中有“陰出陽入,氣血循環”的理論,因此,對《靈樞·根結》的注解和章節分類,不是割裂了理論的系統完整性,便是誤將幾種觀點不同、方法各異的氣血循環學說混為一談。
--摘自《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國醫釋讀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成書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也是我國第一部養生寶典。王玉川教授研究《黃帝內經》數十年,許多觀點得到同行認可和贊譽,其中關于《內經》氣血循環理論的研究頗受矚目。王教授指出,《內經》中的氣血循環理論是以“陰出陽入”為基礎的,故而稱為“陰出陽入循環學說”。
《內經》有云:“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意思是說,陰經屬臟,陽經屬腑,陰經和陽經中的氣血,起點和終點不同,流向也不同。陽經中的氣血由四肢流向六腑而終于五臟;陰經中的氣血則于五臟流向軀干,終于四肢而末端與陽經交經。十二經脈中的氣血,就是這樣運行著的。簡而言之,正如《內經》所說,“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即以五臟為中心,陰經主出,陽經主入。
《黃帝內經》的“陰出陽入”氣血循環學說,為中醫打下了理論基礎,同時也開創了中醫保健的先河。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氣血不暢,則疾患自現。因此,任何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都要從調理氣血入手。尤其是對于一些無法確定病機的疑病、雜病,從氣血入手是便捷,也是有效的方法。 如今,許多年輕人經常會感覺頭昏腦漲、腰酸背痛、食欲不振、夜眠不安、困倦乏力,甚至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到醫院一檢查,卻查不出什么毛病,要治病也無從下手。其實,導致這種狀況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運動量越來越少,體內血流速度減慢,代謝物不能及時清除而積淀在體內各系統的通道中,致使經絡阻塞。說白了,也就是氣血不通。這種狀況,除了通過藥物以暢氣血之外,主要的還是放慢生活節奏,適當讓身心放松,平時多做一些運動。
健康回音壁
以下6種方法,可以讓你迅速判斷自己氣血是否充足,從而做出相應的調節。
1.看眼睛
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澀、眼皮沉重,則代表氣血不足。
2.看皮膚
皮膚白里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等,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無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等,則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摸手的溫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表示氣血不足。
4.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況下,半月形應該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應占指甲面積的1/4~1/5,其他食指、中指、無名指應不超過1/5。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過多、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
5.看牙齦
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只要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里,就要注意了,說明身體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6.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