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溯溪運動原是歐洲阿爾卑斯的一種登山方式,現演變為相對獨立的戶外運動。60~70年代在日本盛行,70年代后傳入我國。所謂溯溪,是由峽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處障礙,溯水之源而登山之巔的一項探險活動。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這種新的戶外運動。
溯溪:換一種運動的姿勢
在溯溪過程中,溯行者須借助一定的裝備,具備一定的技術,去克服諸如急流險灘、深潭飛瀑等許多艱難險阻,充滿了挑戰怍。也正是由于地形復雜,不同地方須以下同的裝備和方式行進,因而使得這項活動富于變化而魅力無窮。溯溪。活動需要同伴之間的密切配合,利用一種團隊精神,去完成艱難的攀登,對于溯行者是一種考驗,同時又得到一種信任和滿足,一種克服困難后的自信與成就感。
溯溪的計劃和執行
溯溪是集登山、露營、攀巖、野外求生等綜合技能于一身的一項全身運動,危險性較其他活動相對要高,因此從溪流的選擇、隊伍組成、溯登季節的考慮、資料的搜集、路線的決定、交通問題的解決、溯溪裝備的整理、糧食計劃與采購、醫藥品的準備、溯行人員職務分配,對于一個籌劃者或參與者不可不慎重考慮。 參加溯溪活動之前,應研讀有關溯溪技術的書籍,學習各項攀登、溯行的技術與知識,參加各種訓練講習,做好溯溪活動前的準備。
溪谷的分類
初級溪谷:
一千公尺以下,一天或一天半可以往返,流程起伏不大,適于新手建立信心與興趣培養,如:大屯山區部分溪谷。
中級溪谷:
一千公尺至兩千公尺,兩天至三天行程,具有相當程度的瀑布、深潭、峽谷地形,頗具困難度且須露宿的行程均可稱之為中級溪谷??蛇M一步讓新手了解溯溪的實質意義,如:插天山區溪谷。
高級溪谷:
指兩千公尺以上,需四、五千以上行程,有高大瀑布、深潭、峽谷地形,具有高難度且須緊急露宿的行程的溪谷。須有技術熟練和體能良好者嘗試,如臺灣各高山溪谷。
溯溪的種類
以地域研究為主的溯溪:
如調查某山區的所有溪流兼綜合調查其棱脈、溪谷、巖壁和步道及動植物人文生態資源。這種方式可說所有的溪谷都是未知的處女地,更無任何資料可供參考,必須動員很多人,經年累月利用假期逐一探勘方能完成。
漫無目的的溯溪:
興趣相投的山友組合隊伍,伴行溯溪,盡興而上,這是目前國內盛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