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收藏,人體為適應冬季寒冷的氣候環境,需要增加營養和熱量。同時,進補也是人們抗病毒、提高抵抗力的需要。鵪鶉肉可與補藥之王人參相媲美,譽為“動物人參”,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特別適合老友病弱者以及高血壓、肥胖癥患者食用。接下來小編就為您詳細講解一下它的營養價值與作用,以及一些食譜。
鵪鶉的營養價值和保健效果
鵪鶉肉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族、維生素E、蘆丁等,營養價值高于雞肉。鵪鶉肉每百克含蛋白質比雞肉高 ,維生素的含量比雞肉高一倍。鵪鶉肉中賴氨酸、谷氨酸的含量特別豐富,因此鵪鶉肉味道鮮美,食而不膩。
鵪鶉肉中所含豐富的卵磷脂和腦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具有健腦的作用,并且還含有能降血壓的蘆丁等物質,是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滋補品。
中醫學認為,鵪鶉性甘、平、無毒,《本草綱目》中指出,鵪鶉的肉、蛋有“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熱結之功效”。鵪鶉肉適宜于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腎炎浮腫、瀉痢、高血壓、肥胖癥、動脈硬化癥等患者食用。
營養分析
醫界認為,鵪鶉肉適宜于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腎炎浮腫、瀉痢、高血壓、肥胖癥、動脈硬化癥等患者食用。所含豐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具有健腦作用。
制作指導
適用于炸、炒、烤、燜、煎湯等烹調方法,如“香酥鵪鶉”、“芙蓉鶉丁”、“烤鵪鶉”等;或做補益藥膳主料。
食療作用
味甘、性平,入大腸、心、肝、脾、肺、腎經;
可補中益氣、清利濕熱;
主治浮腫、肥胖型高血壓、糖尿病、貧血、胃病、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種疾病。
《本草綱目》中說:“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適用于治療消化不良,身虛體弱、咳嗽哮喘、神經衰弱等癥。
治療神經衰弱或欲提高智力:可將鵪鶉肉與枸杞子、益智仁、遠志肉一起煎熬食用。
治肺結核和肺虛久咳:可用沸水、冰糖適量,沖鵪鶉蛋花食用。
治腎虛、腰痛、陽痿:可用鵪鶉蛋炒韭菜食用。
備注
中國食用鵪鶉歷史已久。用鵪鶉作的佳肴始見于《齊民要術》之“五味脯”。
鵪鶉的食用方法指南
鵪鶉的烹飪方法多種多樣,可清燉,紅燒,辣炒,腌制,燒烤等,也可做成粥品,還可根據個人口味隨意烹飪。鵪鶉煲湯和做粥能大限度地保存其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