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貧血的原因分析
我國醫學早在兩千年前就有“女子以血為本”之說。它闡述的道理就是——對于女性,內部調理才是根本之舉。美麗的基礎是健康,只有氣血旺盛、循環順暢的女性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和美麗。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貧血病已向全世界發出了黃牌警告。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全世界近二十億患有貧血癥的人群中,女性占了二分之一,在女性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在發展中國家懷孕婦女的貧血率更是讓人吃驚,竟高達四分之三,這不僅影響孕婦的身體健康,更影響到了下一代的身體素質。
俗話說:“十女九貧”,醫生也說“女人一生均易貧血”,這些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易患貧血。血液約占人體體重的8%左右,循環全身,擔負著運送氧和營養物質,載走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的重任,其中運載氧及二氧化碳的機能是依靠血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來完成的。
一般來說,女性血液中紅細胞數與血紅蛋白含量標準都低于男性,約等于男性的80%。以一立方毫米(約1滴血的1%)計算紅細胞數,男性為450-550萬,女性為350-450萬;以100毫升血液計算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為13.5-16.5g,女性為10.5-13.5g,女性平均比男性少3g。
女性性成熟后,月經來臨,一般女性多在13-15歲首次來經,直至50歲左右停經,月經期持續3-7天。每次月經出血量為60-90毫升,失鐵約0.5-1.4毫克,每個婦女一生中大約要排出經血25000毫升,重約50斤。
但是這一現象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更未給予特別的關愛和呵護,更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以為月經血是不潔的廢血,出血多一些不會妨礙健康,致使很多女性雖然長期貧血卻沒有加以重視。長期的透支使得不少女性剛進入而立之年就面色萎黃無華,滿臉斑斑點點,很多人習慣于用化妝品來遮掩不好的臉色,卻不知這正是氣血虧損后身體發出的警示,只有注意調補氣血,才能及時挽回即將出現的嚴重后果。
此外,其它的女性生理因素也決定了女性易患貧血。尤其是青春期和生育期貧血,對女性健康影響非常大。青春期女性由于神經系統功能尚不夠完善,易出現月經不調,是功能性子宮出血的常見類型,如不及時診治,嚴重時會使各系統功能減弱。神經系統的缺血缺氧可能導致倦怠、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另外,懷孕的婦女由于生理的變化,血容量會隨著生理需要的增加而有所增長,但紅血球增加的速度則較慢,也就是說孕婦的血液被稀釋了,所以懷孕后婦女不同程度的貧血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育齡女性,特別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貧血,將影響兩代人健康——既影響胎兒發育,造成流產、死胎、早產、體重不足及新生兒疾病,也可誘發妊高癥,嚴重時影響孕產婦心臟功能,造成母子生命危險;乳母貧血會使乳汁分泌減少,新生兒及嬰兒的患病率增加,產婦恢復慢,抵抗力弱而容易發生某些感染性疾病。更年期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紊亂,月經不規律,也容易出現功能性子宮出血而發生貧血癥。女性貧血,使體內細胞供氧受影響,還會加速人體衰老。故對女性來說,欲保持姣好面顏、青春永駐,一生都應積極防治貧血。
膳食中鐵的吸收率較低也是女性易發生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的膳食特點是以谷類及根莖類食物為主,鐵吸收率僅為5%左右,即使是含鐵豐富的動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率也不過15%左右;同時膳食中還存在很多干擾鐵吸收的因素,如磷酸鹽、植酸等。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女性本來對鐵的需求就多,如果再有挑食和偏食等不良習慣,則更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除了先天性不可避免的生理因素,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令貧血成為常見的病癥。越來越多的職業女性成天忙于事業而忽視了自我保健,即使身體發出警告信號也不當回事,從而出現各種疾病,導致生活、事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無孕史的職業女性患缺鐵性貧血的比率正在逐年上升。職業女性由于工作繁忙,缺少身體鍛煉,更無法適當平衡飲食營養,使體內缺鐵而導致組織供氧中的血紅蛋白不足,一旦遇到高強度的運動或正常生理周期時就很容易導致完全貧血。特別是在高壓力工作環境下,飲食無規律,情緒的自我調節不好,都會引發缺鐵性貧血。如果你在近期感覺頭暈、氣短、暈眩頻繁發作,情緒煩躁易怒,注意力降低等,那就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想要在職場激烈的競爭中擁有強健的身體做后盾,就一定要學會發現身體發出的報警信號,及時采取調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