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中暑,似乎只是“三伏”的專利,難道“三九”也會中暑嗎?其實,這種中暑,實際上就是多發于嬰兒的“嬰兒悶熱綜合征”,又稱“冬季中暑”,未滿月的新生兒尤其容易患病。下面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什么是“冬季中暑”,以及遇到這種情況要采取的措施。
“冬季中暑”的產生和識別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小兒是“純陽之體”,因此,自古有“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之說。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要讓小兒挨餓受凍,而是提醒人們不能讓孩子吃得太飽、穿得過暖,才能安康無恙。
父母給孩子不要“過度保暖”
“冬季中暑”是由于家長給孩子過度保暖或捂熱過久而造成的。新生兒或嬰兒的散熱主要靠皮膚蒸發散熱的方式,因此,當他被捂得太久或過度保暖的時候,散熱受到影響,自身的溫度就會迅速升高,尤其是小嬰兒又無法掙脫包裹的束縛。寶寶就會通過加速呼吸來排放熱量。體溫升高造成機體代謝加快,水分消耗增多,消耗的氧氣同時增加。這種高熱環境的持續,很可能引起體內環境失調、一系列代謝的紊亂,以及多個器官和系統功能的損害和衰竭;嚴重情況下,還會遺留后遺癥。特別是出生150天以內的嬰兒,產熱量大,出汗散熱緩慢,這種產熱和散熱的不協調,使嬰兒容易在環境影響下出現高熱。
嚴重可能影響智力
體溫高于41.5℃時,線粒體氧化磷酸化作用發生障礙,導致細胞缺氧,如體溫達42℃~43℃持續數分鐘以上,細胞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尤以腦、肝、心等病變為突出。由于腦缺氧,腦水腫可引起癲癇、四肢癱瘓、智能低下等嚴重的后遺癥。
如何識別“冬季中暑”
具體癥狀可表現為:寶寶出現面紅耳赤、滿頭大汗、衣被濕透,有脫水表現、口唇干燥、皮膚干燥,并伴有嘴唇青紫、眼窩下陷、呼吸急促、抽搐等;同時,有持續高熱癥狀,體溫一般在40℃以上,高可達42℃以上;大量水樣或血水樣稀便、吐奶等;甚至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規則,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極差,哭聲低弱,反應遲鈍,抽搐;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衰竭、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