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腎 冷面溫齒熱足
《黃帝內經 》里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所處也,其充在骨。”既然腎臟是封藏之本,冬天應該重點養護的臟腑理應為腎。
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保健方法對于養腎就有裨益,冷面、溫齒、熱足,是養腎的三部曲。
冷面
是用水溫20℃左右的水洗臉,注意并非是自來水龍頭里放出來的水,太冷的水反而容易將毛細血管凍裂。冷水洗臉,可以讓頭腦保持冷靜,增強面部血管彈性,增強面部皮膚彈性。如果有時間,用冷熱水交替洗臉,效果更好。
溫齒
是用水溫35℃左右的水刷牙和漱口。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正常新陳代謝。所以,一口冰可樂下去,很可能就凍到了牙髓。“齒為腎之余”,也就是說腎氣在身體主要器官運行之外,掌管牙齒。養護好牙齒,也就是維護腎臟的靠譜行為。
熱足
是指睡前用45℃-50℃,這樣略高于人體體溫的水泡腳按摩。常言道,寒從足下起,腳是人體內,距離心臟遠的支端,也是人體里腎經、脾經、肝經這三條陰經和膀胱經、胃經、膽經這三條陽經的交接點,在運轉氣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用手朝腳跟的方向握住腳趾,當中凹下去的那個窩,就是足底的涌泉穴 ,是腎經的起點,每天堅持按壓30次,能補腎、暢通二便。如果洗淋浴,就把水柱開到大,從高處沖砸次穴,替代按摩。
進補就是吃肉吃人參鹿茸嗎?這是歷來對中醫進補的誤讀。補的本義是補缺口、補漏洞。就如做飯的鍋漏了,丟進去多少好東西也枉然。人身上有三寶 ,精、氣、神,一樣都不可以漏。
漏精
是指慢性出血、女性例假淋漓不斷、男性漏精、入睡后盜汗、流口水,迎風流淚等。
漏氣
是指腠理難閉合,身體總是發低燒、穿多少衣服對風寒也敏感、非常怕冷、反復感冒。
漏神
輕的叫走神,中度的叫恍惚,重的叫魂不守舍。失去了物質基礎的精氣做基礎,就容易漏神。這也是冬天人們容易抑郁的原因。
在冬天應該怎么進補呢?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蔬為充。五谷是放在首位的,泛指五谷雜糧,是種子。種子是直接繁育下一代的,蘊藏的是天地精華,用來養精蓄銳的根本。在寒冷的冬天里,為減肥不吃飯,只吃冰冷的蔬果,無疑是本末倒置,糟蹋身體。
各種豆類,如黑豆 、黃豆等等,形狀就是人類腎臟的模樣,補腎效果一流。如今女明星在介紹美容心得時,都會說每天喝一杯自榨的豆漿。黃豆性也偏涼,所以,建議一周來三兩杯性平的黑豆豆漿,養顏進補。
各種堅果,如芝麻、榛子、杏仁、花生、大小核桃,也是種子類補腎佳品,在冬天食用,也不覺油膩。堅果類種子,好烤熟加點鹽食用,能潤腎軟堅。你看,對于體質健康的人來說,就這么平常便宜的東西竟然都是進補良方。
當然,如果體質有偏頗,還是要在醫生的建議下,用對癥的膏方糾正偏頗體質,為來年打下基礎。
結語:寒冷并不可怕,對環境的適應是人類的本能。挨凍和保暖并非完全的醫學歧義,而是針對不同體質、年齡、身體條件的人群,提出的具體個性化要求,‘凍’并非人人能接受,相應的,‘暖’也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好處。過度保暖反而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讓人長期處于‘溫室花朵’的狀態,變得脆弱而易病。“薄衣御寒”也屬于養生之道,但如何在鍛煉耐寒的同時別受風寒,確實是門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