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食物”真的致癌嗎?
近年來,在互聯網等現代工具的輔助下,有關食物酸堿性質和人體健康的宣傳鋪天蓋地,令消費者目不暇接。其實,諸如“酸性食物致癌”、“選擇食物要注意酸堿平衡”等宣傳都是在誤導消費者,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1、食物的酸堿性
所謂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或稱為成酸食物和成堿食物)是在食物化學研究中應用的名詞。這種研究主要用于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它是根據食物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來分類,而不是以食物本身的酸堿口味來劃分的。如果灰分中含有較多磷、硫、氯元素,稱為成酸食物或酸性食物;而如果鉀、鈉、鈣、鎂含量較多,則稱為成堿食物也就是堿性食物。由此可見,食物的酸性和堿性是由其化學本質決定的。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內環境維持在一個比較恒定的酸堿度,血液的pH為7.35~7.45,處于弱堿性,這也是所謂的“食物酸堿平衡論”的理論基礎,即人體的體液應該呈弱堿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由此產生了所
謂多吃酸性食物能導致酸性體質,不利于身體健康;相反,多吃堿性食物則可形成堿性體質,有益于健康等。其實,如上所述,食物分為酸堿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范疇,而食品化學研究與食物進入人體后的代謝有著天壤之別。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分布、代謝等復雜的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代謝產物。
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而血液的酸堿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后剩余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人體酸堿度的正常調節是通過血液自身、呼吸及腎臟的調節來維持體內酸堿平衡的。在正常人體內,酸和堿是永遠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狀態。
2、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為屬于堿性食物
按照食物化學研究的分類方法,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眾所周知,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但并非因為他們屬于堿性食物。中國營養學會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對此進行了澄清,指出蔬菜水果之所以對一些慢性疾病有預防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所謂堿性的作用。而且還形象地舉例說明如下:“按照“酸堿平衡論”,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