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沒有特殊的障礙,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悅,也能治病。
7、偏用出息,可治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痰飲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偏用入息,可治憎寒壯熱、支節皆痛、身體虛懸、肺閉脹急、嘔逆氣急等病。
8、吹、呼、嘻、呵、噓、(口+四)六種息(或作氣)治五臟諸病。六種息與臟腑的關系為“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口+四)圣皆知,肝臟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俗稱六字訣)
9、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減壞息散諸陰膜,暖息治冷,冷息治熱,沖息治壅塞不通、癥結腫毒,持息治戰動不安,和息通治四大(地水火風)不和,補息補虛乏。善用此十二息,可以遍治眾患。
禪定何以對養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用中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如我國中醫的圣典《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說明精神的安定、和諧與正氣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而佛教“氣功”可以怡情養性,做到精神內守,恬淡虛無,從而能大限度地調動人體的自我調節、再生能力與免疫能力。
總結:佛教的禪定講究的是心靜,靜下心來參透佛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養生講的就是要心靜,心靜下來了,自然不會著急煩躁,抑郁寡歡,心里健康了,身體也會跟著健康起來。讓我們都來學習一下佛教的養生之道吧。